數據服務 流量大的平台會出一些展示全網熱點的數據產品,比如百度風雲榜、新浪微博發現、百度指數、微指數、淘寶指數,愛奇藝指數、視頻指數、貼吧熱搜等,通過它們可以發現最新的社會熱點和用戶感興趣的電影和話題。
如果賣的不是知識而是漢堡、衣服、化妝品,賣假貨是要負法律責任的,但是光天化日之下把這些假知識拿出來標價賣,好像沒什麽人管,這讓人很遺憾。但是這個出發點就已經出現問題。
那麽短視頻創業者在爭取這部分業務方麵,相對於傳統的製片公司、廣告公司有什麽優勢呢?有三點:短視頻創業者自己有發布渠道,就算粉絲不多影響不大,但也比完全沒有渠道的傳統製片公司要強;就算企業沒有發布的計劃,但是短視頻創業者長期對外發布自己的內容,在知名度上甚至要比一些很專業的機構要強,還經常會有一些客戶通過自媒體渠道主動聯係上來;短視頻創業者更多的隻是把製作服務視作一種創業的“補貼”,所以不追求很高的利潤率,往往在成本上有優勢。確實不是,我這麽說你大概能理解了:這個世界上想當老板的人遠遠多於能當老板、當了老板的人。對一個平台來講,閱讀時長的增加當然是一個戰略意義上的目標,所以平台大力鼓吹短視頻的風口,甚至不惜以補貼的方式來鼓動大家做短視頻。
當然你可能會說,10%的項目能賺錢,還有這麽多去創業,難道不是泡沫。同樣的,廣告也是自媒體、內容創業界經過了驗證的商業模式。
這些需求和文案不一樣,大部分是非求諸專業團隊不可的。
99%的人是給1%的人打工的,這其中總會有人出去想試試,大部分又會失敗,回去賺工資的,這是個流動的過程。高中畢業時,高佑思依然覺得他沒能完全了解中國,於是決定在中國上大學,將目標設定為北京大學,“中國文科最優秀的大學”,他補充說。
”當然,在大部分時刻,他感覺到的還是有趣、好玩,“不然我就不會繼續直播了”。這個時候,團隊也發現了轉機:他們製作的“玩轉歐洲杯”係列的視頻,在全網獲得了1.5億的點擊。
從本科入學寧波諾丁漢,到清華大學法律係研究生畢業,Saul在中國待了5年。在北京中關村SOHO,一個初春的傍晚,高佑思和他的另外兩個合夥人方曄頓、張希曼當天已經開了9個會。
(作者:李在元)